“行走的课堂”|“花儿与少年”进村“考古”记

漳州台商投资区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其中的侨台文化尤为突出。历史地理学院2020级历史学(师范)专业师生于11月22日和11月29日前往漳州台商投资区考察地方传统文化,考察地点集中在九龙江河口一带古村落群,主要考察当地家族史、民俗文化与生活日常。

特色一:古村沧桑 历史见证

在杨厝村,师生环绕“归心亭”四周开始考察,环湖一带的村落景致秀丽,尽收眼底。杨厝古村落的文化特色不仅见于这“水天一色间”,在踏查中,师生发现,除了数座建筑特色鲜明、装饰精美、古香古色的闽南传统古厝外,还有许多建筑均与近代以来旅居海外的华人华侨息息相关,如旅菲华侨杨绍育捐建的“思乡桥”,以“旅菲碧湖同乡会在乡联络处”为基础的杨厝侨史馆,别具特色的“余庆园”“碧山楼”“养真楼”等华侨捐建的番仔楼,浓浓侨乡韵妆点着美丽的杨厝古村。

紧邻杨厝村的丁厝村则是典型闽南传统村落之一,早在唐末时期丁氏族人就已在此定居繁衍,文化底蕴深厚。师生翻阅丁氏古族谱了解世系繁衍,依次考察福文殿、乡贤祠、丁氏家庙追来堂等代表丁氏族人命运共同体的历史传统建筑,沉浸式感受传统宗族的精神信仰世界。同时,师生还就丁厝散落的历史文化遗存展开思辨性调查,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古迹与古物无不见证着丁厝古村曾经的辉煌。

在丁厝、杨厝古村落的调研过程中,漳州市政协海峡文史馆原馆长江焕明欣然应邀加入,热情洋溢地为师生深入讲解古村落历史,师生们受益良多。

特色二:漳台一家 同根同源

漳州台商投资区既是台湾同胞祖籍地的集中地,又是他们工作生活的集中地,师生考察白礁慈济宫与林氏义庄,真切地感受“漳台一家,亲上加亲”的血脉深情。

白礁慈济宫,位于白礁村,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首批涉台文物、“海峡两岸交流基地”,宫内主奉闽台两岸以及海内外华人华侨共尊的医神保生大帝。宫庙理事、秘书长王进财为师生详细介绍慈济宫的历史与保生大帝的传奇故事,并指着宫内台湾宫庙、信众赠送的匾额,细说着数十年来白礁慈济宫在两岸文化交流互动的往事。师生们在宫内流连忘返,不仅为宫内文物保存所震撼,而且深切感受到两岸保生大帝信仰的同根同源,深刻认识其在推进两岸融合发展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林氏义庄,又名永泽堂,位于过井社,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由迁徙台湾、祖籍龙溪县的林平侯于清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创建。林氏家族仿范仲淹义庄之法,划拨数百亩土地,除交税之外,收入全都换成白银,作为养赡基金,赈助贫苦族人。义庄于道光元年(1821年)开始运作,庄内碑铭明确记录了相关条款,见证着林氏义举的历史。后来林氏更发展为台湾有名的板桥林家,为漳台两地联系交流做出了诸多突出的贡献。这样的义举前后延续了116年,历经四代人的坚持,是“两岸一家亲”的真实写照,后因1937年全面抗战,大陆与台湾交通阻隔,才被迫停止。师生驻足庄内,聆听丁淑娟老师的介绍,无不对林氏义庄四代人坚持延续中华儒家文化中“仁义”的优良传统感到钦佩,更为林氏家族为漳台融合交流历史进程中做出的贡献而大受感动和鼓舞。

特色三:跨海重洋 情系桑梓

“探大钱,起大厝”是近代以来闽南华侨远涉重洋,期寄衣锦还乡的真情流露。

调研中,师生一行被一座座精美的、富有南洋韵味的番仔楼深深吸引。番仔楼中西合璧的建筑风格浓郁,如东美番仔楼,由华侨曾振源捐资创建,石砖木混合结构,平面呈“凹”字形,全楼以曾氏家庙为中心,对称排列,有序布局,形成五列三排的建筑格局,前排为闽南风格的古厝,中楼是南洋风格的哥特式楼房,后排为红砖骑楼。

鸿渐村高阳楼,由菲律宾华侨许文仲于1947年归乡时营建。高阳楼由门墙、前厅、过水廊道、后楼、两侧护厝等几部分组成,前厅中式风格建筑,面阔三间,进深三柱,墙体承檩;后座为二层西式风格建筑,一楼面阔三间,明间屏风后置楼梯上二楼;二楼设西式柱廊,廊两侧通护厝。在装饰元素上,更是中西合璧的典范,苏裕煌老师正驻扎此处从事维修、布展工作,现场为师生讲述高阳楼中西合璧建筑的多处细节。

除“起大厝”外,近代以来的华人华侨还积极参与家乡的公益事业建设,如丁厝家庙、流传村三元庙等。师生驻足石碑前,仔细查看海外华侨的捐资记录。在杨厝村厚安宫,师生找到民国六年旅菲华侨杨在田参与庙宇重修的石刻记录等,如此种种,彰显着华侨虽远在重洋,仍不遗余力心系桑梓公益的爱乡情思。

特色四:讲好故事 赓续文化

文化遗产是历史留给人类的财富。从存在形态上分为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漳州台商投资区不仅有丰富的以传统历史建筑为基础的物质文化遗产,而且非物质文化遗产也颇具特色,能为区位文化“讲好故事”,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鸿渐村凤山宫,是中马两国共同申报成功的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送王船”主要遗产点。据介绍,“送王船”是广泛流传于我国闽南地区和马来西亚马六甲沿海地区禳灾祈安的民俗活动。自15至17世纪形成以来,随着“下南洋”和海上贸易的发展,逐步从我国闽南地区传播到东南亚地区。师生来到鸿渐村虽未能赶上节日直接参与其中,但仍感受到当地浓厚的文化氛围,而且村内鲜明的海洋文化特色更使我们理解“送王船”仪式对于维系村落命运共同体的意义。

流传村龙裤禅院的市级非物质文化——“龙裤国师传说”以劝善文化吸引着师生们,大家对其文化中劝善谨言的“愿、学、施、解、爱”等思想印象颇深。据悉,近年来漳州台商投资区立足于历史与传说等素材,不断深入挖掘龙裤国师文化,将其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并运用创新科技、视觉、理念、行为等进行文创展示,同时把施茶、施医、施食等运用到文化传承发展实践中。

为期两天的课程实践考察,由我院历史专业青年教师董思思、刘怡青、刘伊芳、罗臻辉等老师共同发起,旨在打造专业特色课程群的教学实践活动。师生们走出传统教室,走入“历史现场”,在乡野间理解历史,理解人群,理解生活日常,感受最接地气的风土民情,获益匪浅。考察以以调查、回访、研讨等多种方式进行,注重理论知识与具体实践结合,同学们初步掌握了田野调查的基本方法,深刻认识了闽南家族与信仰文化,清晰理解了海外侨胞与台湾同胞的爱乡情结,增强厚植家国情怀、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使命感,对形塑学生核心专业素养有重要意义。

(图片/历史地理学院、文字/罗臻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