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闽南师范大学副校长何绍福教授、历史地理学院凌超豪副教授联合华东师范大学、清华大学、福建师范大学、上海健康医学院等多家科研机构,在国际著名环境科学期刊 Environmental Pollution(中科院2区,JCR:Q1,IF7.3)在线发表题为 《Air pollution, drought, and their synergistic effects on cardiovascular disease risk in China: a nationwide study》 的研究论文。该研究首次在全国尺度上系统量化了空气污染与干旱对心血管疾病风险的交互作用,揭示了二者叠加会显著放大健康危害,为公共卫生防控和气候适应政策提供了重要科学依据。
研究背景
心血管疾病是全球死亡率最高的疾病类型之一,空气污染与气候变化正共同加剧其流行趋势。以往研究多分别探讨空气污染或干旱对健康的影响,但二者的协同作用机制与全国尺度量化证据长期缺乏。
研究方法
团队基于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ARLS) 2011–2018 年的全国代表性数据,整合高分辨率的二氧化氮(NO₂)、臭氧(O₃)、综合氧化潜能(Ox)以及多指标合成的标准化干旱指数(SDI),采用混合效应逻辑回归模型分析 45 岁及以上人群心脏病与中风的发生风险,并评估干旱在污染—健康关系中的调节作用及二者的联合效应。
核心发现
单一污染物风险:O₃ 和 Ox 与心脏病和中风风险的关联最强,每四分位间距(IQR)升高均显著增加患病几率(O₃:心脏病 OR=1.49;中风 OR=1.55)。
干旱的放大效应:在干旱严重地区,空气污染对心血管疾病的危害显著增强,高干旱+高污染组合的心血管疾病风险是低干旱+低污染地区的 2 倍以上(OR=2.15)。
易感人群差异:农村地区、65 岁及以上老年人、女性及不吸烟人群对污染和干旱的健康影响更为敏感。科学意义
该研究是国内首批将空气污染综合氧化潜能与干旱指标纳入同一健康效应模型的大规模流行病学分析,提出了应对空气污染与气候干旱协同威胁的综合健康防护策略,包括:
1. 建立污染—干旱联动预警系统
2. 在干旱地区实施临时减排与空气质量管控措施
3. 针对老年人等易感人群开展心血管健康筛查与补水干预
4. 通过城市绿化等手段增强热与污染缓冲能力
论文以闽南师范大学历史地理学院为第一单位,凌超豪副教授为第一作者,副校长何绍福教授参与指导,研究生沈倩等参与完成,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与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资助。
论文链接:
https://doi.org/10.1016/j.envpol.2025.12695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