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9日晚,台湾“中研院”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心研究员朱德兰教授应邀历史地理学院,于东门梯教一楼开展题为“金门侨商的东南亚网络”专题讲座。朱德兰教授通过深入剖析近代以来“泰益号”的商业书信、账簿等珍贵史料,并结合专家学者的丰硕研究成果,为听众呈现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学术盛宴。讲座由历史地理学院院长王建红教授主持。
讲座中,朱德兰教授遵循“突出特色、点面结合”的原则,立足“区域联结与文明互鉴”的学科视野,以金门“泰昌号”“泰益号”两大海外华侨商号为支点,系统解构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东亚、东南亚贸易网络的形成机制与历史嬗变。她通过长崎-马尼拉-巴达维亚(今雅加达)三角贸易航线等空间坐标,揭示了中国侨商如何在东南亚复杂的地缘政治格局中,通过文化适应、资本积累与跨洋协作建立商业帝国。讲座结合区域国别学特有的“在地化-跨区域”分析视角,既呈现两大商号在日本长崎的深耕经营,更着重解析其通过东南亚港口城市构建的“中国-东南亚-欧亚”贸易网络。
讲座接近尾声时,院长王建红教授对讲座进行了总结。他指出,区域国别研究不仅要关注国家边界内的要素流动,更要考察跨区域的网络互动。王院长强调,“泰昌号”“泰益号”账簿中记载的中国药材、日本海鲜、东南亚大米等采购与销售的跨区域交错路线,生动展现了早期全球化时代东南亚贸易网络的动态特征,揭示了物与人的跨区域流动背后深沉的日常生活机制及其原动力。这些历史经验为当代“一带一路”建设中如何处理区域文化多样性、应对国际贸易风险、构建新型商业伦理,提供了跨越时空的启示。通过区域国别学的棱镜,东南亚侨商网络的研究正从商业史叙事升华为理解全球化进程的重要范式。
讲座结束后,师生们纷纷表示受益匪浅。他们认为,朱德兰教授的讲座不仅让他们对侨商的历史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让他们对现代海外贸易的发展有了更深刻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