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4日上午,第二届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委员、四川师范大学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陈辉教授应我院邀请,在综合楼南区503会议室作题为“基于新版课标的历史课程整合教学策略”的专题讲座。讲座由历史地理学院院长王建红教授主持,历史教学论教师陈惠兰、2023级学科教学(历史)研究生及部分本科生到场聆听。
陈辉教授围绕“课程标准”主题,分别详细介绍:历史课程教学面临的新挑战、历史课程整合教学的差异维度、理论与实践、注意事项。他首先通过时间线索梳理溯源课程改革历程,从清末“壬寅学制”到民国“壬戌学制”,从20世纪50年代受苏联影响下的教学大纲到新世纪的课程标准,向在场师生介绍时代发展下基础教育课程纲领性文件的演变;再以课程改革史引申出当今历史教学面临的四个新挑战,即“教材一本化”“目标素养化”“内容整合化”“教学依标化”。
陈辉教授首先解释了整合教学的概念,强调教师要遵循一定的原则和方法,以核心素养为目标,围绕一个主题或问题,将教材知识进行调整、取舍、组合,将教学内容设计成一个更为合理、富有逻辑的系统;接着他依托《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进一步介绍历史课程整合教学中课时子目之间、单元与单元之间、必修课与选必课之间、初高中课程内容之间、跨学科整合的差异维度。在分析差异维度的基础上,在谈及历史课程整合教学中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时,陈辉教授强调要以大概念为抓手实施整合教学,通过多种方式诠释和测评大概念,实现教学评一体化;抓好课时子目之间、教学单元之间的整合教学,重视课标所列的主题单元学习;关注语文、地理、思想政治等学科教学的发展动态,探索中学历史跨学科整合教学的新形式;在史学理论的指导下,同学们要积极拓展学习最新的脑认知科学和AI人工智能应用,开展主题式活动,推动历史课程教学综合化、素养化。
同时,他以严谨详实的课例强调构建以生为本的整合教学的重要性,把握好整合教学“立德树人、依标教学、据本施教”的基本原则,通过时间轴、思维导图、表格等方式,构建整体性知识框架。在讲座结束后的互动环节,师生针对专题内容踊跃发言提问,与陈辉教授展开讨论。其中,就在场师生所提出的“中学历史跨学科主题教学”“学科历史论文写作调研方式”等问题,陈辉教授结合其自身参与师范生技能大赛评审经历及最新科研成果进行详细解答,拓展现场师生的学科视野。
本次讲座为即将踏上教坛的同学们勾勒一幅未来教学工作的宏伟蓝图,不仅有助于拓宽我院师生的学术视野,激发创新思维,更能有效提升我院师范生投身教学科研的热情,坚定同学们将来走向教育事业的信心与决心。
陈辉,四川师范大学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原副院长。第二届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委员,全国历史教师教育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中国教育学会历史教学专业委员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四川省教育学会历史教学专业委员会主任。荣获四川省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四川省“天府万人计划”领军人才,四川省专家评议(审)委员会组专家,四川省优秀教师,四川省教书育人名师,全国教育硕士优秀教师等称号。科研成果荣获国家级、省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等10余项。

(图片/方乐诗、王雅玲)
(文字/张豪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