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届中国童蒙文化与亚洲社会”学术研讨会在漳召开

历史地理学院

11月20-22日,由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童蒙文化专业委员会、闽南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中国童蒙文化研究中心共同主办,闽南师范大学历史地理学院承办的“第二届中国童蒙文化与亚洲社会”学术研讨会在漳州隆重召开。

闽南师范大学副校长张龙海教授、兰州大学郑炳林教授、中国社科院楼劲教授、厦门大学陈支平教授、福建师范大学郭培贵教授、首都师范大学金滢坤教授、台湾王三庆教授、郑阿财教授等出席开幕式。还有来自中国社科院、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兰州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厦门大学、福建师范大学、《历史研究》《光明日报》《厦门大学学报》、文物出版社等高校、出版机构,以及闽南师范大学相关专家与会。开幕式由闽南师范大学历史地理学院王建红院长主持。

张龙海副校长在致辞中指出,童蒙教育是中国古代教育的重要一环,是人格养成的关键,研究童蒙教育与童蒙文化对于引领当前青少年教育具有良好的指导与借鉴意义,他希望与会专家学者通过此次大会更好地研究、挖掘和传播中国童蒙文化。

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童蒙文化专业委员会副会长兼秘书长金滢坤指出童蒙教育在漳州有着悠久历史,早在宋代,朱熹及其门人陈淳注重童蒙教育在社会教化的作用,重视家风、家教、家学,编写童蒙教材,传授理学道德规范和价值观以启后人。漳州作为“朱子过化之乡”、著名侨乡、闽南文化研究重镇,在这里举办此次大会具有特殊的意义。

闽南师范大学校党委吴彬强书记对此次大会的顺利召开予以肯定,期望推进中国童蒙文化研究更上新台阶。

会议为期两天,以“中国童蒙文化”为主题,分设主题报告和主题发言。主题报告精彩纷呈,特点鲜明。台湾王三庆教授发表《敦煌〈语对〉与〈文场句秀〉研究》,对书籍编纂的变化及其对文化特别是对童蒙教育的影响进行了专门研究。郑阿财教授以中国传统日用字书为中心,在《宋明〈碎金〉系日用字书在越南的接受——以〈指南玉音解义〉为考察中心》报告中认为宋明以来《碎金》系日用字书日益发达,并对越南编纂日用字书《指南玉音解义》产生了直接的重要影响。中国社科院楼劲教授在《蒙学教材与魏晋以来儒学的发展》报告中指出蒙学教材在魏晋时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其变化的标志在于蒙学教育中《论语》《孝经》成为最主要内容,体现了儒学程式化,这一变化进而对官学、学术思想产生了多方面影响。兰州大学郑炳林教授《丝绸之路与敦煌医学文化》则从敦煌所处的独特的地理位置以及敦煌医学发展的角度,为大家阐述研究敦煌医学在中西医学医药交流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厦门大学陈支平教授以《关于童蒙教育的反思》为题,结合亲身生活与学术经历,向学者们发问并反思当前童蒙教育的现状,认为不能让童蒙教育落入到“娃娃补习班”形式的窠臼中。复旦大学韩昇教授承接陈教授之问,在《中国古代家训与童蒙教育》中指出家训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和特质,促进了童蒙教育的发展,尤其是家风、家教、家法的形成。福建师范大学郭培贵教授从“神童”这个主题着手,在《明代的“神童”政策及其成效》介绍回顾中国古代的“神童”政策演变,并就明代“神童”政策的实行及成效,总结这一政策的特点与影响。首都师范大学金滢坤教授以察举时代汉代经学的整理、《五经》博士设置、魏晋玄学的兴起为重点,在《秦汉魏晋南北朝儒家经典与童蒙教育概论》报告中指出儒家经典是中国古代童蒙教育的源泉和最主要的内容,秦汉魏晋南北朝儿童儒家经典的启蒙教育与察举制的变迁紧密相关。

在主题发言环节中,与会专家学者从各自的学术专长围绕童蒙教育展开。中国社科院杨宝玉《晚唐敦煌张球寺学考索》探讨晚唐敦煌著名文士张球所从事的寺学教学活动,着重讨论中古时期寺学包含传道授业和启迪童蒙两种类型问题。闽南师范大学蔡惠茹《明代福建科举家族的童蒙教育初探》,以明代福建的若干代表性科举家族,对其家庭童蒙教育实践进行初步探讨。闽南师范大学陈良武《黄道周家庭教育论略》,以黄道周家书为中心探讨其家庭教育论。兰州大学刘全波《论中古时期类书、蒙书编纂的历史继承性——以〈艺文类聚〉〈初学记〉为中心》以唐代编纂的类书《艺文类聚》《初学记》为中心,认为这一时段的类书编纂是南北朝以来的整个类书编纂链条上的一环,是类书编纂高潮期的延续与发展。中国社科院蔡春娟《元代现存〈历代蒙求〉考》就元代现存王芮与陈栎两部《历代蒙求》,探讨他们的成书时间、内容、史观以及流传情况。闽南师范大学王照年《〈程氏家塾读书分年日程〉体现的人才培养模式》就元代程端礼编纂的《程氏家塾读书分年日程》在儒学教育体系中的作用,特别是其对当时人才培养模式的建立与尝试。闽南师范大学覃寿伟《近代南洋华人义学私塾童蒙教育:从吧城档案所见》从吧城(今印尼)档案中心,探讨近代南洋华人义学私塾中的童蒙教育,以及在传承中华文化中的作用。厦门大学林枫《从泉州文庙一窥闽南官学之发展》考察明代泉州府文庙的重修活动,指出为确立官员与官员的必要权威,地方士绅仅是有限参与。首都师范大学严文科《传承中国品格——新时代童蒙文化教材的编撰与思考》就童蒙文化教材的编撰入手,认为需结合新时代,以传承中国品格为出发点。丁联《童蒙教学中经典诵读的实践》以自己的童蒙教学经验,就经典诵读的实践提出思考。复旦大学蒙海亮《骨语:探索汉唐儿童发育与身后世界的一个尝试》则从考古学、生物学等多学科角度,给我们展示了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结合,在儿童史研究中是新颖的。

此次会议共收到论文29篇,内容丰富,学术性强,涵盖历史学、文学、教育学、考古学等多学科,具有宽阔的学术视野,将具体问题置于整个中国古代至中外比较的背景下进行研究,用长时段角度观察问题,选题广泛,更是一场老中青学者结合共同研讨的盛会。它们围绕着中国童蒙教育史、家训与童蒙教育、蒙学教材运用与家庭教育、海外华人蒙学教育、蒙学教育的当代性等方面展开广泛而深入地讨论,反映了当前童蒙文化研究的前沿水平。与会专家学者对如何凝练中国童蒙文化内涵、应对新时代童蒙教育的新问题、将中国童蒙文化研究继续拓展等议题上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共同展望中国童蒙文化研究的时代新意。

(文:罗臻辉 图:罗臻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