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返乡实践故事:用所学所知为乡村教育育苗

我的返乡实践故事

历史地理学院 廖紫慧

2020年暑假期间,我积极响应学校和国家号召,志愿为家乡的教育事业奉献一份力量,参加了赣协支教活动,走进乡村,服务乡村教育振兴。

开营仪式

当前,乡村教育中仍存在师资力量薄弱等问题以及“留守与学困儿童”现象,农村学生的素质教育一直存在较大争议。如何为家乡乡村教育事业做贡献,是我一直在思考的问题。借此支教机会,我努力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尽己所能为乡村教育奉献自己的绵薄之力。

到达学校后,我们首先做的是明确支教的工作目标,即关爱乡村留守儿童,为乡村学生们拓展知识、培养兴趣、丰富暑期生活。作为地理老师,为了帮助学生走进地理世界,我先对学生开展问卷调查,针对他们的兴趣组织知识点开授课程,实现学生在趣味课堂活动中掌握地理学科的各种知识。作为带班老师,课后我会给予学生更多的关心和陪伴,在发现他们身上存在的一些问题(如早熟,学习能力较低,网瘾较重等)后,设置了“解忧杂货店”信箱;针对问题学生进行家访;开展趣味运动会、“我的大学时光”故事分享等特色活动,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解决他们在生活和学习上的烦恼。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教师不能只做传授书本知识的教书匠,而要成为塑造学生品格、品行、品味的‘大先生’。”教师不仅要“教书”,更要“育人”。在此过程中,我将心理学中的知识用到实处,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找到与学生相处的平衡点,增强了我作为教师的亲和力。同时意识到作为教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这种感受是书本无法给我们的,必须要真正进行实践。在一次次的课堂中,我的专业素养及教学能力得到了提高,获得了满满的成就感和幸福感。

鲁迅先生曾说:“无数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除正常的支教活动以外,我们还前往了抗洪防汛一线,体验艰辛的一线抗洪生活。与防汛一线的青年突击队、当地选调生开展了座谈会,一窥基层工作面貌,感受家乡的变化与发展,既开拓视野又增长见识,增强了对国家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深刻地体会到无论是防汛或是教书,都必须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

与团省委抗洪青年突击队的座谈会

在这次支教生活中,我走出课堂,走出校园,走向社会。到社会的大课堂上去见识世面、施展才华、增长才干、磨练意志,在实践中检验自己,将所学所识运用到实践中。当然,此次支教活动我也发现了自己许多不足之处,回到学校后我将会更加珍惜在校学习的时光,努力掌握更多的知识,并不断深入到实践中,检验自己的知识,锻炼自己的能力,为今后更好地服务于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乡村教育振兴任重道远。未来,我将继续努力为家乡教育事业贡献力量。作为青年大学生的一份子,我也将继续扬帆远航,带着激情与实干,学思践行,为乡村振兴和乡村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贡献自己的绵薄力量。

我的返乡实践故事

历史地理学院 杨杰

2020年对于我们来说是意义非凡,不同寻常的一年,一场疫情彻底打乱了我们原本的计划,我们居家学习半年,通过线上学习的方式,正常完成各项学习任务。对于国家来说,经济的发展面临着严峻的国内外形势,同时今年是我国脱贫攻坚的收官之年,也是全面小康的实现之年,虽困难重重,但是我们仍然会实现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脱贫攻坚”的重大任务,确保“两不误”,如期赴这场贫困攻坚的“胜利之约”。

在暑期生活中,我积极响应校团委和学院团委的号召,在符合疫情防控要求和做好个人防护的前提下,积极报名参加家乡地方团委在全区组织的“大学生返乡义务下乡支教”活动,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和技能,为贫困山区的孩子们传授知识,辅导作业和素质扩展,为当地教育的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在这次活动中,我通过开展中华传统文化课堂,为孩子们系统详细地讲解我们中华民族五千年来的灿烂文化和优良传统,包括饮食、建筑、服饰、礼仪和宗教文化等等,帮助他们更好的了解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源远流长,以图片的形式直观地向他们展示中华历史文化名城,主要有北京、西安、洛阳和南京为主的中国四大历史文化名城,让他们体会一座城市所蕴含的历史和文化价值,帮助他们加深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在课外时间,为学生进行暑假作业的辅导,答疑解惑,帮助他们更好地掌握他们所学到的文化知识。

能力的提高除了理论的学习,更需要实践的锻炼。在这次的返乡实践活动中,我获得了老师们的肯定与赞赏,得到了学生们的好评,同时提高了自己的各项技能,感受到了为家乡服务奉献的快乐。

(图文:廖紫慧 杨杰)